行业资讯

海底捞、呷哺呷哺、小肥羊纷纷进军复合调味品市场,是香饽饽还是陷阱?

发布时间:2021-05-24

阅读量:1644 次

内容摘要:


       海底捞卖火锅底料、呷哺呷哺买麻辣干锅调料、探鱼推辣椒酱……相信现在的你,看到餐厅门口、餐企官方公号售卖包装调料一定不会惊讶。


科新玩家跑入头部的空间较大?


       餐企涉足的调味板块主要集中在复合调味品类,即,将各种单一基础调味料,按一定比例调配制作而成,满足不同调味需要,而这一板块也正是整个调味品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子品类。


       根据光大证券数据,2015-2020年,中式复合调味品、火锅调味品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.9%、15%,位列子品类的前2位。



       复合调味品虽然已有一些头部玩家(如颐海国际、天味食品、红九九等),集中度不足20%,较为分散。


       同时中国复合调味料的人均消费额为9美元,远低于美国的86美元和日本的89美元,中国目前复合调味料的消费额占整体调味品比为26%,远低于日本的59.3%,美国的66.0%、韩国的73.4%,行业人均消费额及消费占比均具备较大提升空间。因此,也有分析人士认为,新玩家跑入头部的空间较大。


火锅品牌大量加入调味品大军


       据智研咨询数据,2019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为225亿元,火锅蘸料为50亿元,两者同比增速都超15%,位列复合调味品子品类的前两位。


       拥有几百家门店,市值2848.75亿港元(更新时间:2020/10/23)的海底捞,当仁不让地冲到最前方,除“理所当然”的火锅底料、蘸料外,还推出了酸菜鱼、宫保鸡丁等复合调味料。


       根据海底捞2020年期中报告,其调味品及食材的销售额达到1.82亿元,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19年的1.5%,提高到了1.9%。


       此外,小龙坎、珮姐、小肥羊、蜀大侠等较有实力的火锅餐企,也在火锅大热后,相继推出自己品牌的底料,珮姐还将火锅底料作为传播重庆文化的一环。


为啥是复合调味品?


       与其说餐企看到了调味品的机会,不如说是中央工厂将他们“引上”了这条路。


       当标准化、规模化成为国内餐饮业的未来,中央工厂成为众多希望做大做强餐企的选择。但是做餐饮和做生产线完全是两回事,很多餐企在贸然进入之后,发现后端养中央工厂的成本比想象的高出很多。


       众所周知,中央工厂的产量越高,成本就能摊得越薄;餐企本身拥有门店,直接省掉了顾客尝试、体验的步骤,无论B端还是C端顾客,在门店就餐一次便能知晓底料品质。所以很多餐企将目光转移到了调味品市场,不仅是在门店销售,而是走进商超,走向面对最广大人群的大流通。


       而且还有餐企本身的品牌做背书,零售与门店实现天然互补。



1~9月,调味品新注册企业共68805家


       根据《中国餐饮报告2018》显示,餐饮店的平均寿命持续走低,由2012年的3~5年,降至508天,闭店率高达70%。


       即使海底捞这样成熟的口碑品牌,也在近两年遭遇门店数、翻台率、净利下降的问题,势能下滑是餐饮店的必经之路,而从鼎盛到下滑的速度,也随着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,不断加快。


       曾经,餐饮老板的应对之法多是多品牌战略,但当零售业成为餐饮老板们的另一个选择,似乎这是个比餐饮更广阔、长久的生意。


       2016年以来,调味品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,品类上看,复合调味品备受资本青睐,2017年到今年9月完成的30个融资项目中,生产复合调味品有25家。获得融资的公司,传统企业和2010年以后成立的新品牌“半分天下”,两者分别占12个、13个。这两年,调味品更是与线上食品品牌、小家电一同跻身大消费领域3大热门赛道。



       据企查查数据,2020年1~9月,调味品新注册企业共68805家,2019年为83188家,已是2015年的2.5倍。


       也就是说,除了餐企,很多企业都盯上了复合调料这块蛋糕,对调味品行业而言,近些年的一大变化,便是餐饮业重构了调味品行业的产品结构,加上在万物皆可网购的概念下,调味品行业也在进行产品和渠道创新,已经进入在细分品类找突破点的竞争时代。



来源:第一调味




中国食品包装产业网 鲁ICP备19015803号 版权所有

Copyright@2016-2019 China Food Packaging Industry Website
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一区25-8号  

电话:010-80828272

 E-mail:zhisurongqi@163.com

技术支持 :北京普沃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